welcome-美嘉体育在圆明园深处,有一处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文源阁,《四库全书》就收藏在这里。近日,文源阁遗址考古发掘取得多项重要成果,该遗址按程序完成进一步整治后,将对游客开放。
文源阁遗址位于圆明园东北部,雍正时为四达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成文源阁。“文源”意为礼乐文明之源。
今年8月以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圆明园管理处对圆明园文源阁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出宫门、碑亭、月台、趣亭、北院门等建筑基址以及四周围墙、石板道路、蹬道、供排水涵洞、“玲峰”基础等附属遗存。同时,还出土了铜、铁、瓷、陶、琉璃等质地文物,包括瓷器、陶器、陶质建筑构件、琉璃质建筑构件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土了大量黑釉琉璃瓦,以及一些绿色琉璃瓦。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文源阁藏书楼是黑色琉璃瓦覆顶、绿色剪边。这些琉璃瓦的出土,印证了这一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本次考古发掘,明确了文源阁宫门、藏书阁、碑亭、月台、趣亭、围墙等建筑的具置,整个院落构造清晰呈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表示,文源阁遗址保存相对较好,整体布局与乾隆四十四年、光绪二十四年样式雷图基本相符,说明其自建成后,格局未经改变。
发掘结果显示,文源阁遗址是一处独立院落,四周虎皮石砌筑的围墙,把它与外围环境隔开,使其自成一体。院外河道环绕,一派江南水乡景象。院内规划井然,景观错落有致。
“文源阁坐北朝南,南墙正中有一个宫门,也是整个院落的大门。进入大门后,迎面是一座假山。山顶处东为月台,西为趣亭,东西相望。假山后是一个巨大的水池,水池后面就是文源阁大殿。大殿是一座两层建筑,面阔六间,气势恢宏。”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介绍。
院内原始地面上的道路,通过考古发掘也全部重现。石板路、上下山蹬道、御路、踏跺(台阶)组成完备的道路系统,既有机串联起院内各处点位,又将整个文源阁环绕其中。研究人员发现,这里曾设置了多处“人”字形岔路,方便不同方向通行,这样的结构在以往的图示材料中未曾出现。
“文源阁作为当时重要的藏书楼,防火、灭火的设施也十分重要。我们在院内挖出一大一小两处水池,一方面可供观赏,另一方面便于取水。”张中华介绍道,“以往,研究人员虽然初步判断这里的水是活水,但并未发现明确佐证。本次发掘,首次发现了完备的供排水设施。”
对此,考古人员给出答案:“除供水系统外,在东墙和南墙内外,我们各发现了一条和三条排水涵洞。同时通过发掘发现,整个遗址地势院内高、院外低,南墙下设置有沟门,院内地表水可顺势排入宫门前河道。这些设施既能储水用于灭火,又能在水量大的时候顺利排水。”
“首先要挖一个大的基槽,在基槽底部打上地钉(柏木桩子),防止建筑下沉和移位。然后在地钉上平砌石板,石板上再垒砌台基,台基内全部夯打灰土。这是目前圆明园考古所见对建筑基础处理最严格的一处。”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表示。
宫门、趣亭和碑亭等地上建筑已不复存在,牢固的地基静默无言,却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站在这令人震撼的历史遗迹前,一位位精益求精的建筑工匠劳作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文源阁遗址的考古发现,充分彰显了古代人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建造的最高水平,还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对文教传承的重视。”张中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