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美嘉体育原标题:发“县”春城丨走进“大翠湖历史文化圈”,共赴一场“翠湖”四季之约
掌上春城讯近日,五华区“杏运五华鸥遇昆明大翠湖历史文化圈赏杏观鸥春城季”活动正式启幕。在暖冬时节,将通过精彩纷呈的活动,把自然美景、传统文化、潮流文化与春城韵味进行艺术融合,让市民游客在活动当中进一步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翠湖及周边是昆明历史文化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数百年来,这颗镶嵌在昆明城中的“绿宝石”,揽山水之胜、集人文之美,成为昆明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近年来,五华区依托“翠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翠湖四时”文化品牌,围绕四季风光美景打造了“蓝花楹文化艺术节”“银杏文化艺术节”“咖啡文化节”等活动,让游客在沉浸式、全方位的赏景体验中,深入了解昆明的历史文化,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在“杏运五华鸥遇昆明大翠湖历史文化圈赏杏观鸥春城季”活动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华,走进“大翠湖历史文化圈”,共赴一场“翠湖”四季之约。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是明代诗人杨慎笔下的昆明。在杨慎谪滇之后的30余年间,作品多处吟咏多彩的云南,尤其对昆明的气候倍加赞叹,“春城”之称出现在其诸多名篇佳句中,杨慎也成为将“春城”美称赋予这座高原城市的第一人。
冬日里的“春城”是令人向往的避寒之地,作为昆明人的“中央公园”,翠湖观鸥是昆明冬日的必游之景。在静谧而祥和的翠湖景致中,一群群红嘴鸥成了最灵动的风景线,漫步湖畔,随处可见一派“人鸥共舞”的和谐景象。“从我十几岁第一次见到海鸥来昆明之后至今已经有39年了,几乎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来翠湖喂海鸥。”一位昆明市民说道。当前,观鸥喂鸥是昆明人冬日必打卡的活动之一。
昆明人与海鸥的缘分,始于1985年的冬天。这年,寒冬之时迁徙过冬的海鸥第一次大规模飞临昆明,而正是这一年海鸥与昆明的邂逅,让它们感受到来自昆明的宜人气候和热情关爱,在之后每年的冬季,海鸥都如期而至,共赴一场跨越几千公里的“约定”。从此,人与鸥的故事也在不断上演。
昆明人对翠湖公园湖畔一尊“海鸥老人”的铜像大多不会感到陌生,这是昆明人为了纪念一位爱鸥人士吴庆恒老人而设立的。多年前,退休工人吴庆恒在海鸥飞临昆明之际,坚持用自己的退休工资购买粮食制成鸥粮,每天从城郊步行二十多公里来翠湖公园喂养海鸥。“单脚”“灰顶”“老沙”这是吴庆恒给海鸥取的名字,只要老人一喊,一些红嘴鸥就会像老朋友一样飞到他的身边。
如今,在昆明冬天来临之际,海鸥有了更多因它们远道而来的新朋友们,他们在冬日暖阳照射下的翠湖池畔与鸥同乐,海鸥也逐渐成为昆明重要的城市IP和文化名片,为昆明文旅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海鸥还未飞离昆明,郁金香就已开始绽放。感知昆明春天的到来不在温度,而在景色,当你放眼望去,满城尽是一派诗意、一派春色的时候,就说明昆明的春天已悄然来临。每当春回大地,漫步翠湖池畔,在阳光映衬下的郁金香,如同调色盘上的绚丽色彩,红的热烈、黄的明媚、粉的娇嫩、白的纯洁,郁金香以最温柔的姿态,迎接每一位踏入翠湖的游客。
近年来,翠湖公园开始引入多个品种的郁金香进行种植和展示,每年春季,当郁金香盛开时,有无数的游客和市民来到翠湖公园观赏和拍照。如今,郁金香已成为翠湖公园的一张名片,“郁金香花展”等活动的举办不仅提升了公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此时,在昆明的圆通山,樱花初放,海棠吐蕊,花海人潮,蔚为壮观。“过三八,赏樱花”这一民间习俗,多年来也成了昆明人一直传承的踏春趣事,走在圆通山落英缤纷花树下的赏花人,也许都能够想起1962年的春天,李广田先生在圆通山赏花之后,写下著名散文《花潮》里的名句“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圆通樱潮”赏花习俗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2005年被列入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圆通樱潮”已成为昆明极具代表性的赏花品牌,是昆明园林的著名景观和“昆明新十六景”之一。园内共种有2000余株樱花和海棠,连片成林的绝美风光,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前来赏玩。
自2000年起,昆明动物园在花开之际连续举办樱花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民俗文化展示和体验,为传统赏花习俗注入了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让市民游客在赏花之际更加深入地了解“圆通樱潮”的文化底蕴,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独特魅力。
春末夏初的“春城”,颜色逐渐由粉色变成紫色。近年来,夏季的昆明有了新的“流量密码”蓝花楹,作为昆明夏季必打卡景色之一,每年蓝花楹绽放的季节,教场中路道路两侧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昆明与蓝花楹的故事始于30多年前。1984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通过种子交换,从阿尔及利亚获得约10粒蓝花楹种子,作为热带观赏木本花卉在昆明植物园进行播种育苗并培育成功。2003年,五华区引进240余棵蓝花楹至教场中路种植并持续进行补种。如今,在长约1.4公里的教场中路,生长着550余株蓝花楹,成为名扬海外的蓝花楹大道。
自2019年起,五华区以蓝花楹为媒,一年一主题、一年一特色,持续举办蓝花楹文化艺术节活动,多年来通过办节规模、活动内容、办节模式和参与范围不断突破,持续打造“蓝花楹”文化品牌,逐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今年,通过打造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消费新场景,在活动期间超240万人次前来教场中路赏花打卡,餐饮商户销售额较去年同比增长50%,宾馆酒店销售额较去年同比增长30%,参展的70余家市集商户累计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0%,成为昆明“赏花经济”的新样板;活动期间“昆明五华蓝花楹”主流媒体报道、信息突破50万余条,带动社交博主刊发推文、短视频42万余篇,累计传播量200亿次,进一步助推“蓝花楹IP”火爆出圈。
在蓝花楹落幕之后,盛夏时节的翠湖公园,又是一派“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的景象。近年来,翠湖公园连续多年举办荷花展,展出品种多样的荷花及水生植物,配合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游客赏荷的同时增加游玩体验,感受翠湖悠远深厚的历史文化。今年,在翠湖公园第十二届荷花展中,公园在多处水域展出了荷花及水生植物约20亩,近10个品种的荷花等花卉竞相绽放,公园还在路面多处布置了百余盆缸栽荷花,为花展增添色彩与生机,让游客漫步在荷花丛中,增加赏荷“体验感”。
阳光微漾、秋风穿叶,当城市里的银杏叶由绿变黄,才让人真正感觉到昆明秋天的具象化。
暮秋之时,从翠湖公园开始,就可以漫步银杏树下,踏着一路金黄来到云南大学东陆校区,校园内古朴的建筑与金黄的银杏交相辉映,偶尔秋风拂过,银杏叶飘落,宛如时光回溯,百年前的云大仿佛跃然眼前。离开云大,来到文林街,沿街的各色小店、咖啡馆,在金黄的银杏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温馨且有格调,走在这条街上,像穿越回了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从文林街走到版筑翠园,这里高大密集的银杏树连片成林、迎风招展,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的光影与地面金黄的银杏叶相呼应,是城市中闹中取静之地,穿梭间仿佛归隐山林,让人瞬间松弛下来。
近年来,以文林街为首的“银杏大道”火爆出圈,五华区依托“银杏文化”,围绕“翠湖四时”文旅品牌,举办银杏文化艺术节、咖啡文化节等活动,通过精彩纷呈的特色活动,在赏景之余,让市民游客感受烟火气下的热闹氛围,享受“春城”的人文之美,推动翠湖片区文旅商融合发展,经济业态不断升级,进一步激发新的消费热情和市场活力。
“每年文林街银杏叶开始变黄的时候,就说明昆明的冬天快到了,我们也就开始期待到翠湖去看海鸥了!”一位市民笑着说。当秋天的第一片银杏叶由青变黄,市民们就开始期待城市披上一层绝美的“滤镜”“银杏满地金”的景象。而逐渐变黄的银杏就像是一个信号,意味着冬风拂面、海鸥翩飞的冬日美景即将到来,这是我们与“翠湖”始终未变的四季之约。
近年来,五华区持续加快推进大翠湖片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在本次“杏运五华鸥遇昆明大翠湖历史文化圈赏杏观鸥春城季”活动中,将以银杏、海鸥等生态自然景色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大翠湖历史人文路线的线路组织、节点打造和业态布局,充分发挥自然风光美景的优势,结合一系列彰显春城文旅形象的文旅活动,通过合理规划游览路线,精心打造特色节点,引入多元化的业态,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丰富、优质的旅游体验,打造更具广度和深度的五华城市文化品牌,促进五华商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五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昆明和平如一的四时之气,为繁花绽放、草木茂盛带来了无限生机,“春观花、夏赏楹、秋拾叶、冬逗鸥”的生态景观也在昆明得以体现。“翠湖”在四时流转间不停书写着关于自然、历史与人文的动人篇章,而我们与“翠湖”的故事,仍在持续上演(掌上春城记者:史晓晖实习生:陶禹 图片来源:五华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