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美嘉体育随着近日川青铁路镇江关段至黄胜关段正式开通,从成都东到黄胜关,川青铁路约276公里线年终于建成。
据了解,川青铁路工程难度和风险极大,是目前全国已建成难度最大的铁路之一。项目共开展了工程试验专题16项,多项建设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技术成果有效解决了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为我国山区及高海拔铁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铁二院川青铁路的设计建设者们,回顾这条铁路设计建设中的难忘经历。
“修建川青铁路不易。其一,在于高海拔;其二,在于沿线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可以说,川青铁路工程难度和风险极大,是目前全国已建成难度最大的铁路之一。”中铁二院川青铁路项目经理周跃峰坦言。
“川青铁路是首条8级地震后穿越该震区核心的线路,穿越区域有龙门山地震活动构造区、岷江地质活动构造区、西秦岭地震活动构造区三大板块活动区域,呈倒A字型分布,川青铁路在其间既有平行又有穿越,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具有‘四极、三高、五复杂’的典型特征。”周跃峰说。
从面临的地质难题来说,其他铁路有的川青铁路基本都有,其他铁路没有的,川青铁路也经历攻克了。比如,35公里长的软岩大变形、5公里长的岩爆段、9次穿越活动断裂、每天267立方米流量的岩溶富水层、23公里含有高瓦斯硫化氢的有毒有害气体段落、43摄氏度的高地温岩层等影响桥梁、隧道施工的地质“拦路虎”比比皆是。
不仅是沿线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也对这条铁路的设计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我们采用动态设计,等同于重新设计了一遍;另一方面增加防护工程量,是常规铁路工程防护量的10倍以上。”中铁二院川青铁路隧道专业设计负责人姜波说。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对工程和沿线实际情况认识的加深,中铁二院技术团队通过对川青铁路的设计施工,使得多项建设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项目共开展了工程试验专题16项,涵盖了复杂地质预测与评价,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穿越活动断裂带结构抗震减灾技术、综合超前探水技术、全环开挖快速施工技术,桥梁抗震结构设计、桥梁特长桩基穿越古堰塞湖高承压水施工技术,隧道施工期废水处理工艺等。”姜波说,这些技术成果有效解决了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为我国山区及高海拔铁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此外,他着重提到,川青铁路所经区域内曾经发生过三次大地震,形成了数万个滑坡、崩塌、错落、岩堆等不良地质,造成的巨大隐患就是——容易发生泥石流。
对此,设计团队开展了泥石流对铁路桥墩冲击作用和泥石流沟综合整治技术科研和试验专题,相应成果在川青铁路泥石流防护设计中得到了充分运用。
令人欣慰的是,川青铁路建设至今,虽多次遭遇泥石流,但是对桥梁工程的影响甚微。
川青铁路是一条“绿色环保之路”,它的设计建设充满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的珍惜与保护。
据了解,川青铁路通过大熊猫栖息地等自然保护区,沿线区域具有独特、脆弱、敏感、原始等生态环境特点,是我国和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区内分布有保护大熊猫栖息的自然保护区24处、风景名胜区9处、森林公园12处、地质公园4处、水源保护区27处。
“中铁二院设计团队在选线过程中最大的技术亮点就在于对川青铁路沿线自然保护区等的保护和避让。”中铁二院川青铁路总体设计负责人穆亚林谈到,设计团队从2004年就开始进行前期工作,为了选线,在汶川特大地震后绕行700余公里进入汶川、映秀,骑马经过无人区,特别是进入龙门山脉,因为杳无人烟,全靠双脚和马匹进入,各种蚊虫也异常丰富,稍不注意蚂蟥就会爬满小腿,至今想起他仍心有余悸。
设计上,中铁二院按照“近而不进”的选线原则,铁路行于黄龙九寨神仙池外围,不对景区造成影响,穿行于岷江及其支流羊洞河谷的地下水排泄区,绕避了九寨沟、黄龙、神仙池和岷江源、涪江、嘉陵江源头及重要源头补给区。
“比如为给大熊猫活动区域让道,我们尽量选择既有交通廊道敷设铁路,绕避使得线%。”穆亚林说。
施工过程中也采用多种措施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首先,不在环境敏感区域设置辅助坑道,弃碴场设置全部远离保护区,实行弃碴远运,不对保护区、敏感点产生影响。隧道洞口施工采用零开挖掘进,甚至最大程度接长明洞,减少对自然坡面的开挖,严格控制工程影响范围。所有弃渣场、隧道洞口均绿化设计,并进行生态恢复实验,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让生态环境尽快恢复。
其次,采用控制爆破、弱爆破或非爆破开挖减少对环境影响。隧道富水段采用清污分流,洞外设置污水沉淀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实行清污分流,所有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能排放。此外,合理布局施工场地、便道范围,严格控制工程建设影响范围。
因此,通过科学选线和综合技术措施,保障了川青铁路既是一条旅游大通道,也是一条生态环保路,实现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生态和谐。
从前期勘察设计开始,到如今开通运营,中铁二院川青铁路项目经理周跃峰,从34岁来到了50岁;中铁二院川青铁路隧道专业负责人姜波,从27岁变成了43岁……
铁路钢轨不断延伸,穿过了莽莽大山,让动车开到了黄龙九寨,川青铁路就像一本厚厚的工程技术总结,凝结了设计者们无数的心血。其间,岁月也毫不留情地在中铁二院川青铁路所有设计者的脸上留下了痕迹。
周跃峰说:“我们赶上这样一个时代,参与这样的工程,一辈子可能就这一个,挺骄傲的。”姜波说:“线路在延伸,我也跟着线路一起成长。”
苦是值得的,累也是值得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高速开行在川青铁路上的动车组就是对中铁二院川青铁路设计者们过往最好的见证。